第786章 高平之战_五代十国往事
笔趣阁 > 五代十国往事 > 第786章 高平之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86章 高平之战

  【高平之战】

  “五代十国”时期历来被清高孤傲的史学家们所无情诟病,比如“唐宋八大家”的欧阳修老爷子,修爷痛斥这一时期是礼崩乐坏、君不君、臣不臣的大黑暗时期。漫漫黑夜,终会迎来曙光,黎明就在眼前。

  郭威在位期间,对内励精图治,对外纵横捭阖,短短三四年之间,使得中原国富民强,为柴荣接下来的大展拳脚奠定了良好的政治、外交、经济基础。

  对内:

  “二王之诛”,郭威先发制人,铲除了王峻、王殷两位开国功勋,为柴荣扫清了政治道路;

  临终前让范质、王溥并列为相,这是郭威的另一大遗产:一套成熟完整且清正贤良的文官集团,辅助柴荣治国。

  对外:

  两次“晋州之战”,有效遏制了北汉政权“复国”的企图;

  平定西北边陲及后蜀;

  以最强硬的态度向淮南、契丹表明了中原人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,同时也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来谋求和平稳定。朋友来了有好酒,若是那豺狼来了,迎接他的有猎枪。

  与此同时,外部环境也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:

  南唐吞并了闽国、南楚,贪多嚼不烂,开疆拓土得不偿失,元气大伤;辽国先后发生“横渡之约”和“火神淀之乱”,目前的统治集团对“南下”心有余悸,各大贵族利益集团几乎一致反对南侵。

  这些变化总结起来,全是对后周的利好消息。

  此消彼长,柴荣登基的时候,正是中原王朝的鼎盛时期,柴荣的开局是五代以来十几位皇帝中最好的开局,没有之一。

  柴荣刚刚宣布登基,就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大考验:北汉刘崇乘丧出兵,卷土重来。后周与北汉随即爆发了着名的“高平之战”,这一战给交战双方均造成了重大影响,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。

  公元954年2月,听郭威病逝、柴荣即位后,北汉刘崇大喜过望,立刻派使节联络契丹,请求联合围剿立足未稳的柴荣新政权。

  自古有云,乘丧出兵,大不义也。又云,多行不义必自保

  在新君登基,最高权力的转交过程中,集团内部各大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通常会集中爆发,特别是五代时期,这种状况更是习以为常。所以在新君登基的这段时间里,通常也是该政权最为脆弱的时刻。

  历来统治者们都要表现得道貌岸然一些,纷纷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,通常以乘人之危为耻。而刘崇显然不顾廉耻,就是要趁人之危,这其实是他内心薄弱的表现,因为两次“晋州之战”使他清醒地认识到,自己似乎不太可能以光明正大的方法战胜后周。

  若想复国,必须龌龊;要想光辉灿烂,手段必须下三滥;要想名垂青史,必须卑鄙无耻。

  契丹也认为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,于是欣然派耶律敌禄统帅一万契丹铁骑,外加奚及诸部仆从军六万左右,对外号称十万大军,与北汉刘崇会师,随后南下入寇。

  在《旧五代史》、《资治通鉴》及《十国春秋》中,把这位契丹将领写作“杨衮”。“杨衮”这个名字在“晋辽大战”中就曾出现过,而在民间演义中,这位杨衮同志更是不辞辛劳地出演了《残唐五代演义》、《杨家将前传火山王杨衮》……

  在演义中,“杨衮”以杨弘信为原型,被塑造成“杨家将”杨继业的父亲,也就是杨四郎、杨六郎等饶爷爷,曾大战李存孝、五龙逼死王彦章、大战辽太宗……此杨衮跟今的杨衮根本就不是一个人。

  今的这位杨衮,是如假包换的契丹人,而且出身高贵,根红苗正,是耶律岩木之后,因其字“阳隐”,所以最初被音译为“杨兖”,明朝时的一些抄本又将“兖”误写为“衮”,随后便以讹传讹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m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m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