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1章 “保健品”害死人(下)_五代十国往事
笔趣阁 > 五代十国往事 > 第751章 “保健品”害死人(下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51章 “保健品”害死人(下)

  前文讲述闽国和南楚灭亡史的时候,已经穿插了淮南的身影,作为南唐的第二代君主,李璟出兵分闽吞楚,忘记了啮指之痛,更把先父临终前的谆谆教导抛到了九霄云外,而其后果也如徐知诰所料,无一例外,全是得不偿失。

  徐知诰临终前,生怕李璟不能领悟自己友善外表下包裹着的雄心壮志,又特意嘱咐道:“他日北方当有事,勿忘吾言!”

  交代完后事,徐知诰终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

  历史上给予了徐知诰相当高的正面评价,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爱国诗人陆游,陆游同志徐知诰“在位七年,兵不妄动,境内赖以休息”,因为徐知诰“生长兵间,知民厌乱”,作为统治者,徐知诰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,所以他一直“仁厚恭俭,务在养民”,瑞典皇家科学院欠他一个诺贝尔和平奖。

  陆游给徐知诰的盖棺定论是“有古贤主之风”,简直堪比尧舜禹汤文武。

  《江南野史》徐知诰自从架空徐氏以来,数十年间只与吴越国发生了一次军事冲突,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,而且记载徐知诰经常宣扬自己的普世价值,“民各生父母,安用争城广地,使之膏血涂于草野乎?”还是一副和平主义仁义之君的形象。

  《十国春秋》的评价相对来比较客观,不吹不黑,既充分肯定了徐知诰的丰功伟绩,也没有回避他不光彩的上位之路:

  “茕茕一身,不阶尺土,托名徐氏,遂霸江南。挟莒人灭鄫之谋创,化家为国之事……息兵以养民,得贤以辟土,盖实有君德焉。”

  莒人灭鄫,是春秋时候的典故,一言以蔽之,异姓夺江山。

  淮南的君臣在历史上的评价往往会呈现两个面貌,到底,是那句至理名言: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。

  淮南最终在徐知诰的孙子——南唐后主李煜时,被中原王朝所吞并,而且淮南势力自从唐朝末年以来,就始终是与中原王朝水火不容的死敌,那个时候,朱温还蜗居在汴州,而杨行密也刚刚占据了宣州,并以宣州为革命根据地,与巨贼孙儒争夺扬州,从那时候起,双方的梁子就结下了,而当历史的进程正式进入五代时,淮南又勇挑“杀猪联盟”重担,成为国际反朱灭梁同媚扛把子、急先锋。

  后文也会详述,在雄才大略的后周世宗柴荣的统一大业中,淮南也是一块儿响当当的硬骨头。

  所以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上看,淮南是拔了茅房盖楼房——起根儿上就是臭的,粪坑里的砖头——又臭又硬,是顽固不化的反动派、阻碍国家统一的反革命分子,中原的史官不去刻意抹黑淮南君臣,不把徐知诰骂做桀纣口诛笔伐,就已经是坚守道德情操和职业底线了,就不要奢望他们能把徐知诰夸做尧舜了。

  而敢于称颂徐知诰的陆游,游神是两宋交际时期的人,这个时期尤为重要,首先来,这个时期谈论淮南已经不再是政治禁忌,好比新中国以后褒贬大清,随你嬉笑怒骂;其次,当时朝廷南迁,北宋灭亡、南宋建立,国家中心从传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淮地区,如果此时再把淮南缺做“外人”甚至是“敌人”的话,显然不合适,也该夸夸人家了,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嘛。

  在评价徐知诰的时候,有一种法非常值得商榷,或者非常容易引起歧义,那就是他“崇信道教”,以致于才56岁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。一提起崇佛信道,难免会勾起读者的联想,历代昏君佞臣的音容笑貌立刻浮现在眼前,只在五代十国时期,就有诸如高骈沉迷修道崇信吕用之等等荒唐离奇的故事。

  然而徐知诰虽然也服用仙丹,却不见他因此荒废政事的记载,也没有亲近吕用之式人物的记载,更无因此而祸害百姓的传闻。相反,他与道士们聊的主要内容,竟然是如何治理好国家,比如徐知诰与道士王栖霞的一段对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m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m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