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1章 小钱大事_红楼:庶子称雄
笔趣阁 > 红楼:庶子称雄 > 第651章 小钱大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51章 小钱大事

  第651章小钱大事

  “你!如此贪鄙,岂堪谋国?”

  “君子岂能惜小利而失大义?”

  “事涉国体国运,岂能计较区区钱粮得失?”

  “御前商讨国家大事,如此锱铢必较,成何体统?”

  “冯大人难道把银子看得胜过江山之重乎?”

  ……

  众武将还来不及斥责,众文官已将冯远批的体无完肤,狗血淋头。

  得,省事儿了。众勋贵索性闭上嘴,乐得看戏,论骂人他们十个加起来不如一个御史。

  冯远死猪不怕开水烫,眼观鼻鼻观心,彷如老僧入定,云淡风轻。

  “肃静!”戴权尖声喊道。

  众人才渐渐熄了声音。

  熙丰帝瞪了冯远一眼,道:“上年底才从江南运来三千万银子,今年江南新法大行,夏秋税赋足足四千万,又追比了不少国库欠款、查抄了不少叛逆家产,怎么又没钱了?”

  冯远就等着今上垂询,忙探手入怀,取出一个巴掌大的精巧算盘,噼里啪啦拨起来,口中道:“回圣上,这一两年收入虽多,花销也不少。

  开春时,川滇等地春旱、中原各省又遇罕见冰雹,后来又是各省旱灾、洪灾,黄河也决了口,数百万人流离,单是各处赈灾就花了三千万银子,重修河工又花了四百万;

  操办太后薨逝丧仪,抚恤因屠斐等叛乱而死的将士,赏赐平乱护驾有功之臣,重建十数营京军等等开销,又花了两千余万;

  京官、宗亲、勋贵俸禄、各部院日常运转等又花了一千余万两;

  前儿为防九边不稳,大开仓禀,海量钱粮送去,补发边军积欠薪饷,提振士气,又花了一千五百余万两;

  如今户部确实还剩点钱,不过眼看要到年底,要办的事儿还不少,九边尘埃尚未落定,此刻不宜大动干戈,否则说不定朝廷过年都没银子了。”

  众文官闻言,都乖乖地闭上嘴,听冯远的意思是养廉银子都不想发了?这混账!

  吏部左侍郎边青微一沉吟,道:“听冯大人一番解说,看来国家虽大,事务庞杂,还真得省吃俭用方可度日。”

  “嗯,此言甚善,西域要收复,也不能乱花钱,还得量入为出方为上策。”

  “对,邬大人说的是,还是得花小钱办大事才行。”

  众武将见文官瞬间达成“花小钱办大事”的共识,直气得咬牙切齿,大骂文人无耻。

  办大事是假,花小钱是真。

  李猛身为大都督,忍住气道:“诸位大人,西域远在万里之外,一路上人吃马嚼,一担粮从京中运过去,最多还剩四分之一。

  至于车马、兵丁、器具的花费更不消说,请问如何‘花小钱办大事’”

  “此乃军务,理应大都督筹谋。”户部左侍郎衡舟道。

  “荒谬!”

  “岂有此理!”

  “没钱怎么打仗?”

  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!”

  众武将忍不住鼓噪起来,抗声争辩。

  “肃静!”戴权扯着嗓门喊了好几声,才把众勋贵压下去。

  熙丰帝道:“元辅有何高见?”

  段准道:“臣以为冯大人并诸位大人,与诸位将军所言各有道理,所谓‘花小钱办大事’其理并不错,只是多少钱算‘小’,多大的事算‘大’,还需斟酌。”

  北静王笑道:“准公说的是。寻常人家过日子都须精打细算,何况朝廷?皇上,臣有一策,或可两便。”

  “哦?奏来。”

  “是。”北静王躬身道:“臣以为,既要花小钱,便不可劳师远征,劳民伤财。

  何不在诸边镇就近征调诸王亲卫,且诸塞王府多年来存粮甚多,购粮也便宜。如此其利有四。

  一者就近征兵、购粮,节省海量转运之费。

  二者为弱藩之计,兵马、粮草征用后,可使其永镇西域,则诸王之势弱矣,九边更为稳固,下一步拆藩更顺利几分。

  三者不必动用多少京军,无后顾之忧。

  四者若有伤亡将士,因其并非官军,朝廷皆不必出资抚恤,只命藩王善后,如此又省下大笔钱粮。

  诸藩若抚恤,则财力更弱,若不抚,则军心涣散,于朝廷有百利而无一弊。”

  冯远等文官听得眼睛一亮,连连点头。

  霍鹏捻须笑道:“王爷此计甚妙,连消带打,既解西域之围,又消藩王之忧,善。”

  董仪也笑道:“王爷此计,一举数得,真可谓‘花小钱办大事’了。”

  众文臣皆眉开眼笑,道:“臣等附议。”

  贾琮等勋贵对视一眼,都有些不寒而栗,好歹毒的手段。

  如此一来朝廷只需出点钱,反正消耗的是藩王的兵力,即便全军覆没,对朝廷来说,只要收回西域,便是功德圆满。

  难道几个才上位的年轻藩王敢造反么?

  不过这与贾琮无关,从国家层面说,这或许也是最好的办法。

  熙丰帝微微点头,沉吟道:“若诸藩不奉诏,如何?”

  北静王道:“皇上放心,如今诸藩王已传位世子,启程返京,新王未经风雨,见识浅薄,威望不足,岂敢抗旨?

  朝廷站住大义名节,诸王若是推脱,便是心存反意,有削辽藩、慑幽冀二藩的余威在,谅诸藩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。”

  顾涛道:“且可沿途依次传旨,先取大同镇,再取山西镇,一镇既伏,诸镇莫敢不伏。”

  “顾中堂所言极是,大同、山西两镇距离都中不远,绝不敢当出头鸟。”众人皆附和道。

  “以卿之见,征多少兵马为宜?”

  北静王道:“臣以为西域广袤无边,兵力过少,即便能打赢,亦难固守,至少须征二十万人。”

  贾琮心头略一盘算,这需在剩下六藩中各征三四万人,不过二十万人马的开销绝不会是个小数字。

  虽说省了些运费,可所需的军费也是个天文数字。

  果然,冯远听说要供应如此大的一支军队,顿时皱了眉头,道:“请问王爷,所费几何?”

  北静王道:“小王粗略估算,少则两千万、多则两千五百万,当可竟全功。”

  李猛、王宁等人心头一喜,忙道:“这个数字合情合理。”

  虽说用的是藩王兵马打仗,但钱粮运转定然离不开五军都督府,众勋贵都暗道还是北静王会喊价,先顺着文官的口风说,最后再狠狠咬一口。

  众文官都倒吸了口气,这是‘花小钱’?即便一力主战的关浦、顾涛等人都皱起眉头。

  北静王的计划听起来很美,可花费着实太大了些。

  冯远冷笑道:“王爷看老冯值多少钱抬到集市上卖了罢。

  呵呵,两千多万,朝廷什么事都不用办了,举全国之力把西域打下来,然后天下官民一起饿死了事。”

  “对!这个花费太重,难以承受,即便国库能拿出来,若明年遇到什么变故,如何应对?若西域用兵,九边又生乱,如何应对?万万不可!”

  众文官不约而同转变立场,对北静王狮子大张口口诛笔伐。

  归纳起来一句话,计策是好的,但是价格太高,咱绝不接受。

  北静王忙道:“诸位大人勿急,小王不过是纸上谈兵,具体花费自然请诸位大人并五军都督府商议。”

  众人这才消停些,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砍价。

  “我看一千万足矣。”

  “先付五百万,后续视乎情形而定。”

  “此言甚是,不如一月付给一百万,按月支付,国库压力也小些。”

  李猛、王宁等人忙据理力争,要把这个大业务拿下来。

  一时养心殿吵成一团。

  熙丰帝看向一言不发的贾琮,道:“定国公颇知兵事,以为如何?”

  贾琮道:“臣以为北静王此计甚善,不过西域路途险远,气候恶劣,若是二十万大军开拔,即便是从各藩征调,靡费也是不菲,以琮带兵打仗的经验,至少应有二千万银子才算稳妥。”

  他如今身为勋贵,又是左都督,于公于私都希望西域一战功成,故也没替朝廷省钱,何况要在万里之外动兵,还是二十万大军,低于两千万的军费,还真是有些危险。

  “贾少保深谙兵机,所言极是。”众勋贵忙开口支持。

  众文官都皱了皱眉,或因贾琮如今的身份不便当面驳斥,或如关浦、冯远、林如海等与他关系亲近,都未开口。

  董仪见状,淡淡道:“贾少保所言固然有理,不过我等所议者非一时一地之事,所谓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

  若因西域战事牵扯朝廷太多精力,若有别事,如何应付?”

  霍鹏也开口道:“董中堂此乃老成谋国之言,朝廷财力有限,事有轻重缓急。

  若举国之力征伐西域,即便打下大片荒漠无用之地,于朝廷何益?非但无益,恐成累赘。”

  “二位相爷说的是。”众文官都点头称是,和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相比,还是先遏制住勋贵借机膨胀之心要紧。

  若真是二千万银子扔下去,养出一支强兵,西域又远在天边,到时候谁人能制?不怕成为第二个安禄山?那才是足以让国朝伤筋动骨的大患。

  相比之下,西域也就没那么重要了,反正都是些夷民,又收不到什么税赋,食之无味,弃之也没多可惜,只是不太好听罢了。

  贾琮气笑了,这群封建官僚让他深深领略到什么叫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。

  无论什么事都以党争为先,不求开疆拓土、保家卫国,首要保证自家集团的利益,打压武将勋贵集团,至于其他,与他们何干?

  西域在他们的认知中,恐怕除了作为写边塞诗文的采风之地,没其他卵用。

  众勋贵武将见文官意见统一,只得忍着气,毕竟命根子被别人捏着,只是掰着手指有理有据算账。

  从军饷、吃喝、运费、辎重、军器、牲畜等各方面计算,试图阐明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。

  冯远随手拨着算盘,哂道:“诸位将军也不必与我讨教算术,既然诸位这般能掐会算,何不来户部助我把明年的经费筹算明白。

  若能四角俱全,各处妥当,你们要多少钱,便拿多少钱,本官绝无二话。”

  “冯大人说的是,诸位将军不当家不知财米贵,开口就是两千万,换成前两年,只怕二百万还拿不出来。”

  “都是好日子过久了,就忘了苦日子。”

  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呐。”

  “殊不知‘君子以俭德辟难’”

  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”

  “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,若将兵之道得宜,何愁钱粮不足?”

  “说的是,大可就粮于贼,以激励士气。”

  ……

  众勋贵被文官们伱一句我一句阴阳怪气的嘲弄彻底激怒,他们又不会这许多之乎者也,索性扯着嗓子抗辩起来,涨的脸红脖子粗,又被一番奚落。

  只有四大王爷,自矜身份,一言不发。

  戴权在上面看得想笑,忙大声呵斥,哪里止得住已经上头的众人。

  熙丰帝看着殿内一团浆糊,浓眉紧锁,正待发作,忽听一个清朗的声音斥道:“吵什么?!有理不在声高!御前吵闹,成何体统?!”

  被贾琮寒霜般的目光一扫,文官纷纷缩了缩头,乖乖闭嘴。

  眼下锦衣卫如日中天,谁敢得罪他?

  武将勋贵人等也不敢再说,论战功、爵位,他们拍马难及,哪有底气挑衅贾琮。

  段准微笑道:“贾少保可有高见?不妨说出来,我等一同参详。”

  贾琮拱手道:“确有几分浅见,请元辅并诸位中堂指教。适才北静王爷说了平西之策,诸位大人都是连声称赞,以为妙计,可有此事?”

  众文官道:“计策虽妙,奈何国无余财。”

  贾琮点点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凡事应先明大关节,次论细枝末节。

  此事,大关节就一句话,西域乃天朝疆域,我等食君之禄、世受皇恩,绝无坐视之理,故此仗必打!

  不单要打,还要打出国威、军威,打的胡人再不敢正视天朝!如此,方可长治久安。”

  “少保说得对!”

  “说得对!正是此理!”众武将纷纷鼓掌道。

  熙丰帝缓缓点头,道:“元辅、诸位爱卿,可有异议?”

  段准躬身道:“少保此言在理,臣无异议。”

  “臣无异议。”

  “不过……”

  贾琮抬手打断了霍鹏的话,道:“琮知道霍相忧虑,国家广大,用钱的地方甚多,哪能单紧着西域一处?

  过日子,必得精打细算,升斗小民如此,泱泱大国何尝不是如此?”

  霍鹏笑道:“少保深谙陶朱之道,所言一针见血。”

  “霍相过奖。”贾琮呵呵一笑,看向李猛,道:“大都督,琮方才粗略估算大概需要二千万银子,不过是一家之言。

  您执掌天下兵马,又戎马数十年,见多识广,久经战阵,对战事的估计应比琮更加准确,不知能否再各处节省些,让冯大人把手里的小算盘收回去。”

  众人呵呵一笑,暗道贾琮鸡贼,自己好话说完了,现在又推李猛出来当恶人。

  冯远嘿嘿一笑,道:“李大都督,你若狮子大开口,远少不得与你算算银钱账。”

  牛继宗、柳芳等人相视一笑,只要李猛开口削减经费,削得少了,文官定然不干,削得多了,必定招致军方上下不满。

  更有甚者,若因此吃了败仗,他吃不了兜着走,谁让他克扣军费?

  少保这一手果然高明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m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m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